3月26日,鎮廣高速白馬渠江特大橋全橋貫通。該橋較計劃工期提前1個月,為年底鎮廣高速通廣段先期90公里通車目標的實現注入強勁動力。
紅途新脈 白馬渠江特大橋實現全橋貫通
白馬渠江特大橋是鎮廣高速通廣段的控制性工程,位于廣安市前鋒區,橫跨渠江,連接廣安區與前鋒區。大橋主橋采用“一跨過江”的中承式鋼管混凝土拱橋設計,全長657.8米,凈跨徑390米,其鋼管拱呈鮮艷的“中國紅”,如赤龍臥江,與青山綠水相映成趣。
施工中,建設團隊申請實用新型專利10項、發明8項,并進行了6項工藝及管理微改微創工作,創新鋼管拱運輸及翻身工藝、采用全裝配化纜索吊裝工藝等,降低施工難度,節約施工成本。同時應用纜索吊集中監視智能控制中心、工程管理數據平臺(魯班軟件)等,實現吊裝遠程監控,節約人力、降低安全風險,確保橋梁施工“零事故”。
白馬渠江特大橋的貫通,標志著通車段項目重要節點的突破,為下一步項目建設推進提供便利和年底鎮廣高速通廣段先期90公里通車奠定了堅實基礎。
紅綠相映 穿山越壑鋪就發展底色
鎮廣高速通廣段起于巴中市通江縣廣納鎮附近,接巴中至萬源高速公路,順接鎮巴(川陜界)至廣安高速公路王坪至通江段,路線長156.71公里,橋梁155座,隧道19條。其中石橋至虎城90公里計劃年底通車,將串聯川陜蘇區紅軍烈士陵園、鄧小平故居等紅色地標,形成紅色旅游圈,以路興業,讓紅色基因煥發經濟活力。
建設團隊秉持“紅綠交融”理念,以嚴格管理和過硬品質,打造出一條穿行綠水青山間的紅色動脈,書寫“車在路上行,景隨紅途生”的可持續發展答卷。項目錨定目標抓管控,統籌謀篇布局,細化節點目標,嚴控重點工程進度,強化施工合規管理,逐級壓實各項目標責任;嚴抓安全重環保,科學應對施工建設、汛期防控等安全環保挑戰,深入推廣“美麗鎮廣建設”活動,讓安全環保理念深入人心。同時,在隧道、橋梁施工過程中使用降噪風機系統、低噪音液壓振動錘設備、五級沉淀池污水處理等措施,實現了對渠江和周圍環境的零污染;堅守品質強質量,在建設過程中,全程實施質量強基行動,尤其加強對原材料供應商的準入管理,嚴控原材料質量、扎實開展數據打假等工作,從源頭上保證了“百年品質”工程的建設;提升效能爭創新,聚焦“機械化換人、智能化減人”主題,加快推進隧道全機械化、數字化、智能化建設,研發橋梁支座墊石及橡膠支座受力均衡性無人機測量技術,榮獲2024年中國公路學會微創新大賽金獎。
目前,通廣段先期90公里通車路段已進入沖刺階段,累計完成路基工程、橋梁工程、涵洞工程均超90%,隧道工程完成率達99%,路面底基層完成單幅71.75公里、基層完成單幅39.22公里、瀝青砼下面層試驗段順利完成。該段各項工作有序開展,房建、交安、機電工程全面鋪開,為年底通車目標筑牢根基。
紅韻賦能 老區振興再啟新程
作為全國首條紅色主題高速公路,鎮廣高速宛如一條躍動的紅色血脈,蜿蜒于秦巴山間。它不僅是交通要道,更是傳承紅色基因、推動川東北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紐帶。
建設中,建設團隊將紅色文化、蜀道文化融入全線。鎮廣高速以王通段為中心向南北延伸,打造“點點星火憶英烈,片片紅葉漫山河”為主題的摩崖石刻、浮雕等紅色文化景觀,設立紅色文化主題服務區,讓“紅色高速”成為一座移動的革命歷史博物館,為傳承紅色基因注入新活力,為打造“交通+旅游+教育”融合發展格局注入新動能。
全線250公里通車后,將打通川陜渝紅色旅游“黃金三角”,串聯川陜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、紅色渠縣紀念園、鄧小平故居等紅色地標,形成3小時紅色旅游圈,惠及沿線民眾。鎮廣高速將以路為弦,以紅色精神為韻,奏響老區振興的激昂樂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