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月3日,在鑿巖臺車的轟鳴聲中,西寧高速全線隧道掘進里程突破50公里,為年內實現全線3公里以下隧道貫通提供了有力保障,也為全線早日建成通車奠定堅實基礎。
西寧高速是國內唯一全線9度抗震設防(我國最高抗震設防烈度)且同時交錯于多條活動斷裂帶的在建高速公路項目,路線全長105公里,其中隧道(雙洞)建設超90公里,單向超45公里,隧道占路線總長超45%。則木河斷裂帶與黑水河斷裂帶在此交錯,V級圍巖(隧道圍巖分為Ⅰ級~Ⅵ級,數字越大,圍巖穩定性越差)占比達85%的隧道比比皆是,巖層結構就像“破碎的千層酥”,隧道施工每向前掘進一步都在直面斷裂帶、涌水、塌方的考驗,建設難度極大、風險極高。
在西寧高速隧道建設中,有進出口高差“世界之最”的大箐隧道,隧道進口海拔2030.71米,出口海拔2281.06米,海拔高差達250米,相當于85層樓高,屬世界高速公路單體隧道進出口高差之最,最大埋深720米,隧道涌水現象嚴重,單日涌水量最高達1.3萬立方米,可裝滿30個標準室內泳池;有為破碎地層隧道施工提供了新解法的躍進隧道,其洞身所經區域含五處斷層,全線均為Ⅴ級圍巖,施工中掉塊、塌腔(隧道頂部突然坍塌形成一個洞穴或腔體)現象時有發生,施工難度極大,卻依然成為西寧高速首批雙洞突破2000米進尺的隧道;有圍巖無自穩能力,成洞條件差且直面斷裂帶、巖體破碎、滑坡、泥石流、崩塌(危巖體)、強震區和巖溶等七類復合地質災害的周家溝隧道;有在80%以上V級圍巖占比、山體持續滑移的困境中,依托智能拱架拼裝臺車與多臂鑿巖機械群頑強掘進的永安隧道。
為攻破千年地質運動造就的天然屏障,建設者們不斷實踐,通過集體智慧進行工法創新、推動數智管理升級,深度融合無人化作業技術與智能化設備,打造了西寧高速建設管理一體化平臺,構建了一套涵蓋信息采集、深度數據分析、即時預警響應與智能決策支持在內的全方位管理體系,確保隧道施工安全順利進行。智能安全帽集成視頻通話模塊,成為隧道洞內關鍵工序帶班檢查的“第三只眼”;三維激光掃描技術高精度數據采集、全隧道數據信息獲取為隧道工程建設提供可控的信息支持;形變監測雷達持續掃描初支位移,為破碎地質裝上預警“鬧鐘”;清污分流系統與水質監測預警模塊聯動,讓隧道涌水經凈化后達標利用;鑿巖臺車等少人化機械化集群作業,確保隧道施工本質安全。
鑿通的是隧道,連接的是未來。50公里的突破,是西寧高速建設者用汗水打破“蜀道難”的縮影,更是西寧高速助力地方發展的紀實。西寧高速全線貫通后,西昌至寧南的車程將由原來的2.5小時縮短至1小時,區域內鄉村振興及民族地區建設將邁上新的臺階。